2014造園景觀規劃設計博覽會規劃今日講座為環境NGO相關單位的推展與努力做專題
今日主講為
韌性城市與永續社區營造 中華民國社區營造學會 李永展理事長
千里步道環島慢行 台灣千里步道協會 周聖心 執行長
台灣的社區改造發展至今20年,也將更持續與打造更符合社區需求的發展及營造。講著從人、文化、地景、產業、新媒體與法制等面向檢視,社區改造的改變與未來發展之必要抉擇。永續社區之理想範型在於,環境、社會和經濟向度間所呈現階層關係,亦即保持幻境完整性為邁向永續發展之關鍵。
即 環境 =生態
社會 =生活
經濟 =生產
在永續發展的議題上有三個面相必須有關鍵性的突破
基本知識
使用知識的社會及技術能力
將知識化成行動的政治意願
「社會最終權利的保管,除交付給群眾外,並無更適當的方法,若認為群眾未具行使這種權力的判斷力,補救的方法是要教他們有效的行使判斷力」Thamas Jefferson
對於韌性社區的營造在於能夠吸納、干預、改變、重組且仍能保有相同基本結構並提供相同服務的社區,說明未來營造之韌性社區,其韌性在於一個系統、社區或社會暴露在危險時,經由保存及恢復必要的基本結構,而能快速且有效地針對危險衝擊之抵抗、吸納、適應及恢復之能力。
由下而上的公民社會正開始受重視,社區調適即應變能力是韌性社區重要之因子,必須隨著時代需要而改變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