植栽綠美化的關鍵報告著重於觀察綠美化的執行層面,似乎仍有讓我們思索精進方法與對策的空間。基盤條件是植栽工程的基礎之一,對於植栽基盤我們有許多工程規範及處理原則以供參考,但較少有機會給予測試的量化指標,例如在土壤透氣、排水、介質成分與土壤質地等方面。植栽根系發展與植穴環境是樹木生長良好與否有密切關係,對於苗木生產管理、工程發包及施工規範大抵都有相關資料憑供參考,但在於植穴環境的營造仍有許多有待努力的工作。有著讓樹木長大的基盤先準備好,才不會日後打洞、灌氣、鬆土、注肥通通來。
研究文獻及報告資料顯示,喬木植栽成長後,約有85%的有效根群幾乎都分布在接近地表50公分以內的土壤層活動,調查結果說明植栽根系習性於透氣、鬆軟、透水良好的地表土層。間接說明透氣、透水良好的地表土層,為適合植栽生長的基盤條件。
文獻資料也顯示綠帶型式的行道樹栽植,大部分在根系發展樹型樹勢上皆優於植穴型式的栽植,在連續植生的帶狀空間根系於兩側發展,相較於植穴栽植型式更有伸長空間。然誘引根系向深處發展需有透氣性良好的植穴基盤,目前的改善對策大多在種植時即已埋設透氣管,是植生工程的一大進步,若能在後續成長時的維護管理操作,將加寬、加廣的根系範圍內同步加設透氣維生管應該要認真的考慮。國內可利用於基盤改良的材料包括碎木堆肥、腐葉堆肥、動物厩肥、泥炭土、珍珠石、發泡煉石、碎石、水陶土及拌合物等。在美國更有提倡「結構性土壤」的栽植應用,提供支撐、排水、透氣、養分的良好植穴設計,符合台灣在都市發展快速的道路綠化設計之參考。
以目前公共工程委員會對植栽施工土壤的規範為--設計圖上註明須「換(客)土」或「填土」項目所採用之土壤,係指取自工地以外,排水良好之可耕地,土質為中性及富含有機質之砂質壤土。不得含有礫石、泥塊、下層土、雜草根或其他有礙植物生長之雜物。對於取自工地以外「換(客)土」或「填土」項目所採用之土壤有所規定,但對於栽培土壤運用及現地的土壤改良欠缺說明或明訂規範,造成所填的土壤質地或土壤性質並不一定符合植栽所需,達不到良好的栽植環境或基盤之立意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